构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当前头条
2023-02-24 15:00:57来源:《债券》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起步,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累计发行量已跻身世界前列。2018年,受绿金委委托,中央结算公司与专业环境机构联合开展《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及指标体系研究》。基于3年的实践积淀,中央结算公司研究构建了中债绿色指标体系。

构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绿色债券区别于一般债券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募集资金用途的绿色属性,而绿色属性识别的关键依据是债券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然而,囿于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统一规则及行业标准规范的缺失,绿色债券市场出现了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程度参差不齐、缺乏可比性的问题。因此,亟须建立科学、标准化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以高质量信息披露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资料图片)

第一,构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践行。构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正是对绿色发展精神的有力践行。统一、科学、标准化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不仅能够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使更多资金投向环境效益更为显著的项目,而且能够帮助监管机构提供权威、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持服务,提高政府支持政策的精准度,扩大覆盖范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和低碳化,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第二,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加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已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明确信息披露对绿色发展的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和渠道,亟须通过标准的信息披露指标体系、集中的信息展示平台来加强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

第三,国际市场高度关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强化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已成为提升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国际认可度的重要抓手。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国际对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提出“洗绿”“漂绿”的质疑。环境效益信息是衡量债券绿色程度的重要方面,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认可度,亟须构建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和集中的数据披露平台,推进我国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有效披露。

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以“五个原则”为引领,构建中债绿色指标体系

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基于最新版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充分研究不同行业绿色项目的环境影响,深入分析千余只“投向绿”债券实际披露的环境效益信息,为“203+2”个(“2”为客运铁路和综合管廊)行业设计了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包含43个定量指标和1个定性指标,实现了环境效益的可计量、可检验。

中央结算公司在大量数据采集实践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指标体系,综合吸收国内外信息披露要求与具体经验,推动环境效益指标标准的融合统一。中央结算公司总结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保证了指标的规范性、兼容性、简洁性、完整性和重点性。

一是坚持规范性原则。结合行业发展规律、重大政策规划、最新业务实践,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环境效益特征,在指标设计上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

二是坚持兼容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与国内外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保持兼容性,并借鉴国内外已有实践,实现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的融合统一。

三是坚持简洁性原则。指标体系区分必填指标和选填指标,一般必填指标不超过5个,选填指标不超过10个,力求能够最大程度体现绿色债券支持的每一类绿色项目最关键的环境效益,既不增加披露负担,又实现对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的穿透,降低信息披露的难度。

四是坚持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以全面反映绿色项目环境效益信息为目标,综合考虑了不同绿色项目在节能、减排、降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环境效益贡献。

五是坚持重点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充分考虑业务实践,以实现重点突出。例如,在污染防治相关指标设计中,按照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等逻辑顺序进行分类,以体现针对性、突出信息披露的重点。

(二)以实践为出发点,推动绿色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中央结算公司绿色债券指标体系的建设从实践中总结,又在实践中检验。绿色债券指标体系设计来源于各个行业的实际环境影响及具体业务实践,秉承定量指标为主、简洁易用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实际需求,是科学、规范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这是我国市场上首个系统应用于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指标体系,居国际前沿水平。目前中央结算公司已正式公开发布该企业标准2,为发行人完善信息披露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推动绿色债券指标体系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质量,中央结算公司积极推进绿色指标体系成为行业标准。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向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报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成为金融行业标准,已正式立项,并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绿色金融标准重点推进清单,相关研究成果获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市场机构的一致认可。

积极探索推动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成为地方标准。2021年5月以来,在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央结算公司与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等机构通力合作,配合起草《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引》,并制定深圳市金融机构投融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要求,其中的环境信息指标主要源于中债绿色债券指标体系。上述指标要求已正式立项为深圳地方标准项目,并将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

建立全面、客观、可量化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有助于绿色债券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发行人而言,这有助于提升其信息披露透明度,接受市场监督,防止“漂绿”等行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有助于其降低甄别成本,快速找到符合自身投资理念的绿色标的,促使资金能更多投向环境效益更加显著的项目;对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而言,这有助于更好地识别绿色债券,提高政府支持政策的精准度,拓宽覆盖范围,更好地评估政策效果。

(三)以数字化为方向,构建绿色债券数据库

中央结算公司在绿色债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成功将研究成果落地应用。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分析市场上存续的全部“投向绿”债券和“贴标绿”债券,采集、整理绿色项目信息及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数据。基于这些环境效益数据,中央结算公司打造了全国首个集中展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的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以下简称“绿色债券数据库”),系统展示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对环境的综合贡献,为市场参与各方提供量化的环境效益数据参考。基于绿色债券数据库,中央结算公司首次测算绿色债券投资项目碳减排量,填补了国内绿色债券环境效益测算的空白,为碳减排提供重要参考。

绿色债券数据库自建设和上线以来,展开多轮数据采集和清洗工作,以确保环境效益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目前,该绿色债券数据库囊括了公司信用类债券、金融债、地方债等全品种绿色债券,入库绿色债券超过2800只。中央结算公司持续推进绿色债券全品种、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数据覆盖,打造自动化环境效益数据统计功能,助力绿色债券市场环境效益信息的全面刻画。用户可在绿色债券数据库中查询、下载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有力提升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为对绿色债券环境效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便于为市场机构提供直观的分析视角,中央结算公司在门户网站3展示绿色债券信息披露优秀案例,发布绿色债券统计图表,对绿色债券流通市场分布、交易情况、绿色债券标准分类情况、绿色债券口径、绿色资金占比、各地债券碳减排情况进行分析,绘制直观、生动的统计图表,提升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分析的可视化水平。

提升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中债绿色指标体系的广泛适用性,营造以环境效益为导向的业界生态。建议中债绿色指标体系不仅应用于绿色债券领域,也可应用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资产管理领域;不仅应用于绿色项目,也可应用于集中反映环境效益的转型项目;不仅应用于项目,也可应用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主体的投融资活动。通过中债绿色指标体系的广泛应用,从整体上提升各行业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水平。建议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推动我国绿色政府债券发展,探索中债绿色指标体系在绿色政府债券的应用。建议建设统一的全国绿色项目库,项目库中的所有项目按照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披露具体的环境效益指标。

二是设计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模板和信息披露完整度评价机制,推动绿色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数字化。设计绿色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引和评价机制,提升发行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便利性和积极性。建议发行人参考中债绿色指标体系和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模板进行披露,降低信息披露的难度和成本,减少信息披露工作量,解决“怎么披露”的问题;构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操作指引和评价机制,解决“如何更好披露”的问题,为管理部门完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制度提供参考;依托绿色债券数据库,借助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提升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数字化水平。

三是推动中国绿色债券相关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之一。为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建议在国际交易所应用中债绿色指标体系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认。吸引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绿色债券,对符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的绿色债券,允许境外投资者将其作为质押品进行回购交易。建议推动国际市场对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的深入应用,提升我国绿色债券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绿色债券跨境交易,对符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的绿色债券,建议允许其在国际证券交易所进行境外交易,在中央结算公司办理结算。(本文原载《债券》2023年1月刊,作者系中央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 商瑾)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标签: 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